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写袁枚是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我曾经想写在杭州的几个历史名人。随便一搜就找到袁枚了,看来有缘。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山人,晚年有感满头白发而又称“袁丝”。原籍浙江慈溪,两岁迁居钱塘(今杭州)。出生于书香门第:五代祖槐眉当过明朝给事中及御史大臣;曾祖茂英为布政使;只是到祖父袁錡时家道中落,其父亲、叔叔一代都靠才学游幕四方为生,而父袁滨精通《大清律》,母章氏是杭州名士师鹿之女。
(资料图)
那么,袁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严迪昌评价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关于袁枚的个性,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33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清诗史》)要说这个“不耐”,在我看来,恰恰是袁枚“真率质朴”性情的表现。
关于老袁这个人,喜欢他的粉丝真的是不胜枚举啊!
汪曾祺是他的“藕粉”,汪曾祺很欣赏他的《随园食单》,认为他是一个美食家。甚至觉得论吃,袁枚恐怕算得上是文人中的“天花板”了。当然,“天花板”的级别的老袁也是有短板的,此事容后面赘述。袁枚自认其学术生涯和成就相当一部分是食学,甚至说自己的食学成就不在诗学成就之下。袁枚认为人生与国家大事莫过于饮食,他视高层次的饮食生活为一种艺术化境界,肴馔的制作也能够并且应当追求极致化结果。
好吧,我们也来说美食家的袁枚。袁枚爱吃,爱得简单,自然,也爱得挑剔。
《随园食单》是一本讲“吃”的书。它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酒茶单十四个部分,详尽记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
好家伙,这可比那“小红书”更经典更专业了。随便举一句来印证一下。“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善涂抹,而敝衣蓝褛,西子亦难以为容。”意思是说好的作料,就像女人的衣服首饰,对增添女人的姿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像西施虽然绝色,也需要打扮啊!
再来一句“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鸡、猪之肉,勿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悖乎?”
说的是做菜时,要用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才是天作之合,常有人用蟹粉配燕窝,用百合配猪肉,这就像让伟大的唐尧和大将苏峻对坐,真是一幅不和谐的画面啊!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袁之才一定是个顶级名厨吧?
错,他家有个厨子,叫王小余。
老袁为他专门写了篇《厨者王小余》:小余做菜,天赋异秉,已臻化境,曾有人问他,厨师宰杀物命千千万万,不是在造孽吗?小余说,不能把它们的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它们枉死于炉灶间,才是真正的造孽。
又有人问,因为你才华横溢,无数朱门富户三顾茅庐,为何你却要终老于随园呢?
小余答道:因为这世间知己难得,知味之人尤其难得,我做的每一道菜,都是我的心血之作,但世界上的俗人,却只知道吃,而袁枚先生,不仅深知其妙,而且亦深知其不足,因此经常为此而斥责我、为难我。
实在是高山流水,知音世所稀啊。袁枚将外面吃到的好菜回来说给王小余听,小王厨师依次炮制,一旦功成。袁枚那是又写文章,又记菜谱烹制方法。如果遇到没有新菜,袁枚就对小王说:你到外面去找好吃的名菜,回来我给你报销。记住,想办法搞到方子。
如果说老袁是个美食家已经够有趣了,那么我告诉你,这还是不够的。老袁是个园林艺术家。他34岁以养母(又说生病)借口辞官,就花了300两银子购置隋氏废园,随园乃康熙织造隋公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袁枚出资购置,易“隋”为“随”,起名“随园”。
袁枚辞官后对随园“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从此,遁隐小仓山房随园的他悉心打造随园,力求实现“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的最高境界。随园是文人园林中规模较大者,其所纳之景比一般园林更丰富。单《随园二十四咏》中就涉及24处景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者相得益彰。不仅如此,袁枚还依照四时、天气的变化,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景致,宜四季、宜晴雨,是袁枚为“壶中天地”赋予的新内涵。
在这座倾注心血的园林里,他潜心创作,并接纳文友,聚会,论诗文。同时,他也是精明的营造者,他把随园周围的田地租于别人耕种,自己乐于当个“租公”,从而写出《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一系列传世佳作,几乎每部都打响,成了畅销书。
他还成立了印书社,自己经营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堪称一位精明的出版商。
自然这个喜欢吃有喜欢玩的人是讨现代人喜欢的,即使是穿越到现在的都市大街上,也丝毫没有违和感。因为他好吃,也会玩。讲究生活品质,又是那么随和、幽默、可爱!
要论他的诗、文甚至于墓志铭等作品,毋庸置疑,堪称文坛大咖,他是文坛性灵派主将,地位之高无人出其右。然而笔者更喜欢这个有着众多爱好,又好玩又可爱的“生活家”,其实他就是一个“个性”男人,一个会生活有品位的凡人。
历经宦海沉浮后,失落的袁枚辞官,在随园开始了长达50年的隐居生活。归隐的袁枚立刻有惊人之举:他拆除随园围墙,任由游人赏玩,还在门联上大书:“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他寓居随园五十年间,四方名士凡到江南莫不以造访随园为幸,而性情倜傥的袁枚也乐于交友,诗文唱和、争相题咏,还收了不少门徒,其中包括能诗善画的女才子二十余人,在当时堪称骇俗之举。
他又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拍客”,足迹遍及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潇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等地,,写下无数壮丽四篇。如游乐清雁荡山时有《观大龙湫作歌》,内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条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雷梭抛掷银河边。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诗歌新奇浩大,想象瑰丽。
他自述“好味、好色、好葺,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珐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堪称是一个奇葩文人,性情汉子。他的朋友圈里不光有红粉,甚至有“黑粉”。比如章学诚这样说:“斯乃人首畜鸣,人可戮而书可焚矣。”一代名臣刘墉在做江宁知府期间,因他有伤风化,甚至要将他逐出南京城;近人钱钟书说他:“子才装点山林,逢迎冠盖,其为人也,兼夸与谄。”这些评论尽管有些是后人诟病,但我想即便是袁枚活着,他又会在乎吗?回答是不会。
他活出了自我,就在“活色生香”的平凡境界里,做他喜欢的事,爱他喜欢的人,写他喜欢的诗文。因此,回到文章开头的“不耐”上,袁枚的“不耐”就是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活得潇洒自在!
前文说他有“短板”,那就是仕途不举,戛然而止。不过,这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苔》
要问我是谁,本尊不叫袁才子,请叫我袁之才!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igd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