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雪 关超 摄
相聚彭城大地,畅叙桑梓深情。5月21日上午,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开幕,来自海内外各领域的徐州籍乡贤、关心支持徐州发展建设的新老朋友齐聚在“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徐州,共话乡音,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会议期间,记者对部分参会嘉宾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们浓浓的赤子情怀吧。
(资料图)
◎统筹 本报记者 段小凡
杨森:为家乡多培养人才、多举荐人才
本报记者 董晓
“从1993年到2023年,我离开徐州整整30年了,我觉得这几年徐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得很快。”5月20日,在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前夕,大会受邀嘉宾、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教授刚到徐州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993年,杨森从徐州市第三中学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在外求学、任教30年来,杨森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最近几年,徐州的城市建设、人文风貌、产业发展、交通物流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尤其是我从年轻一代的身上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拼搏进取,徐州的发展未来可期!”杨森对家乡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家乡的人才培养是他关注的重点。“在三中求学的过程中,我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我现在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一职,负责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几年从徐州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人数逐渐增多,这说明徐州各方面的人才正在加快成长,数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我们徐州快速发展的资本、资源。”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徐州的人才发展,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杨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研创新型转变,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徐州能够更好地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在引人、用人、育人上集中发力,进一步推动徐州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将会是徐州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他表示,作为徐州人,有义务为家乡多培养人才、多举荐人才,争取为家乡的发展和人才成长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薛勇:愿为徐州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董晓
“家乡徐州对我来说,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牵挂,有时候在街上听到大家说徐州话,我都会觉得特别亲切。”在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现场,朴实、儒雅而又平易近人是薛勇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
薛勇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定量遥感、地球大数据及通导遥协同一体化应急管理领域等方面理论和应用创新工作,在气溶胶遥感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采访现场,薛勇院士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碳排放上起到的作用。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量化碳排放非常重要,可有效运用碳卫星量化碳排放。”他指出,天空地协同监测与分析是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重要支撑,运用碳卫星可有效监测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徐州是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曾是区域重要的煤炭化工、建材基地。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留下了沉重的发展包袱,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徐州的城市建设、生态建设都在突飞猛进。
聚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徐州也在加快布局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谈及徐州在“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工作,薛勇表示,未来,“碳卫星”计划可以为徐州推进“双碳”工作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数据支撑作用,借助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同时,以“碳中和+”为导向,将碳中和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端制造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集成,也可以实现对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
“徐州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我希望能够借助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历,与这里的学者、专家和企业一起合作,共同为徐州的科研创新发展、城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薛勇院士表示。
张祥成:让科学更好地为工业服务
本报记者 董晓
“这些年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交通,还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这些都为徐州的经济转型孕育着更大的发展机遇。”5月21日,在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现场,与会嘉宾共叙乡情友谊,共话徐州发展。作为ex-英国皇家工业院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祥成院士用自己的真切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对徐州发展的关注之心。
张祥成院士是徐州人,ex-英国皇家工业院士、2009年中组部首批引进海外专家之一。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全国统招的学生,1978年2月,他顺利考入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末,他留学英国,先后在曼城理工大学、克兰费尔德理工大学、剑桥大学和雅陪公司学习和工作。
从事科研活动30多年来,他在生物传感器、植入体内纳米仿生材料、药物可控释放载体技术、功能膜材料等应用领域和产业化方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
怎么让科学更好地为工业服务是张祥成院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来了就想做点事情。”作为工业科学家,张祥成院士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这一次来徐州就是希望能在进一步合作上或者是‘产学研’转化上寻求到一些突破和进展。”
“作为徐州来讲,定位大都市必须要立足于原创高端来开发本土市场。”谈到未来发展,他希望徐州在原创技术上下足功夫,因为只有原创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情感上特别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张祥成院士说,徐州未来的发展潜力一定是巨大的,他希望能在高端材料、大健康、大环保等领域为徐州多做些工作。
李增伟:让『徐州声音』愈来愈洪亮
本报记者 闫琦
“问君何时归故里,相思无尽盼重逢,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定能慰藉你的牵挂……”5月20日,这封来自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组委会的信笺,承载着思念与问候的重量,让现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编李增伟心里涌起了温暖的情愫。
“家乡徐州,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总是期盼回到家乡。”李增伟说,徐州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徐州人更是淳朴、热情,这里一草一木、一街一景都让他思念。
自1986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离开徐州37年的李增伟,近半时间在波兰度过,对于徐州,他感觉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家乡风貌不再是小时候的模样,熟悉的是乡音乡情带来的亲切温暖。
“通过网络媒体看家乡发展和真实、立体、全面的徐州展现在眼前,感觉完全不一样。”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李增伟时常在新媒体平台关注家乡发展变化。他对徐州有剪不断的牵挂,一次又一次穿越东西方飞行,回到徐州,亲身感受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家乡发展的强劲动力。
交通发达,家乡不再是跋山涉水、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随时拥抱归乡游子的温暖怀抱。李增伟告诉记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也为徐州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仍记得小时候,从老家铜山区单集镇到徐州市区要花上半天时间。如今,出了高铁站回到家仅需40分钟。
“身为徐州人,我感到无比自豪。”李增伟说,每次回到徐州,都让他感到耳目一新,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文明,时时都能带来惊喜。
讲好徐州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徐州。李增伟曾是两任人民日报社驻波兰记者,十多年间,他始终致力于讲述好中国故事和徐州故事,向世界推介中国、推介徐州。他表示,作为一名徐州人和媒体从业者,有责任把“徐州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徐州声音”愈来愈洪亮。
何德权:关注徐州成就梦想
本报记者 闫琦
何德权是香港人,亚太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现任中物联冷链委副会长、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常务理事、美国波士顿咨询(Boston Consultant)中国冷链顾问。1994年起在内地打拼,曾在全球第一大冷链物流企业任职中国首席代表,负责全国物流板块的网络融合、人才培养、设立中国冷链业界标准等重要工作,2020年与徐州结缘。受邀参加彭城英才荟,他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港胞的高度重视。
“我觉得这是块‘宝地’,整体营商环境一流,政府部门办事高效,非常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何德权说,随着“十四五”全国冷链大发展及机遇,他将目光瞄准了徐州。2020年底,何德权首次到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观摩项目,随后选择在徐州扎根,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坐落于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亚太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冷冻库,可低至零下18摄氏度,除了存储肉制品、冰激凌等产品,睢宁的肉鸭制品以及梨、苹果、毛豆等农副产品储存量近3万吨。睢宁的农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走出国门。
“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座千古繁华地。”何德权说,徐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政府真心关心和支持企业发展,在这里投资兴业更加安心、舒心。目前公司以专业冷链物流赋能乡村振兴,整合分布在睢宁县15个镇(街道)的32万立方米冷库仓储资源,全面构建现代化全链条冷链物流体系,服务已覆盖淮海经济区20多个城市。
选择徐州,扎根徐州,服务徐州。何德权表示,要以冷链惠农、品牌强农、营销富民为目标,力争将睢宁县打造成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创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成为全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的标杆示范区。同时,将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宣传徐州、推介徐州,让更多港胞关注这座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城市。
冯金鹏: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本报记者 闫琦
冯金鹏,德国汇中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留德人才交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生在徐州,长在徐州。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冯金鹏在柏林创建了德国汇中产业,以“立足德国、面向欧洲、服务中国”为理念,兼具投资与产业运营。
情系桑梓,志在四方,不忘心向家乡。他努力促进徐州与德国间商贸合作、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先后协助家乡主办了2018年徐州市双招双引柏林对接洽谈会、2018中国徐州(汉诺威)人才科技合作对接会、2019中国徐州柏林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交流研讨会、2019徐州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及微电子行业研讨交流会、2019中国徐州法国生物医药及微电子行业研讨交流会、2019中国徐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交流研讨会(巴黎站)等活动。
谈到此次回徐州的日程安排,冯金鹏用“马不停蹄”来形容。此行除了参加彭城英才荟,他还要到徐州经开区、邳州市、丰县和市商务局对接洽谈,促进外资企业投资落户。“我愿意尽绵薄之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冯金鹏说。
“龟山汉墓两条甬道平行度极高,三维重建后我们做了实验,甚至延伸到西安才交会。”在中国矿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冯金鹏参与的龟山汉墓三维重建项目,令他印象深刻。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研究所读博期间,冯金鹏用PPT向德国导师和同事介绍这个两千年前的工程奇迹,他们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冯金鹏上一次回徐州,还是2019年底。不久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内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严重紧缺。正月初三,冯金鹏登上飞往德国柏林的航班,紧急将73箱共计94065只医用口罩运输至徐州,支援家乡疫情防控工作。
3年疫情,阻断了海外华人回国的步伐,但冯金鹏始终心系家乡。对于徐州的发展变化,他很是欣喜:“一个当之无愧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igd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