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嘉兴地名
(杨家门路)
(资料图片)
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位于桐乡城区中心,是我市建设“未来社区”的标杆。可从前,杨家门只是县城东门外一个小小的村落。
旧时,此地有条五爪浜,北通北港河,沿途又分支出五条小浜,长短不一,状似“龙爪”,因而得名。这里有个村庄叫杨家门,《桐乡县地名志》:“村中多杨姓,故名。”
1949年以后,杨家门先后隶属革新乡茅亭村、新南乡城南高级社、梧桐人民公社城南大队、梧桐乡城南村、城南乡城南村,尽管行政区划多变,但杨家门一直以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村落。
(杨家门旧图)
杨家门分东西两个居民点。1981年,东杨家门17户人家中,只有李培根是从萧山迁入,其余都姓杨;西杨家门5户,除吕子明外,也都是自族门中。
至于杨姓祖上是何时从何处迁来的?考诸方志,未见记载。据该村多位杨姓老人的回忆,经过互相驳正辩论,终于有了一个口述史的清晰脉络。
从前,杨家门村上凡迎亲、烧香等,船头都悬挂“南渡世家杨”大红灯笼,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那盏灯笼,老人们儿时都曾见过,根据字样,可追溯到南宋时代。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中原士大夫纷纷随迁,大都在周边地区落户。
杨家亦是南迁官宦,被子孙们尊称为“四阿爹”的祖先,官至北宋巡抚,南迁后赋闲在家。除灯笼上所写“世家”外,杨家坐落在村东的祖坟,俗称“老坟头”,有着长长的甬道,耸立三座石牌坊,两侧分列石人石马。按封建礼制,所建之墓绝不敢僭越,则其地位显赫无疑。祖坟的周围,还有十几个坟茔,皆气势不凡。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发现被捣毁的祖坟中有衣冠冢,相传为祖上有武将战死沙场,无法找回尸首的权宜之计。再从砌墓所用的大青砖、斗拱砖,都是特制的,另外还发掘出青铜镜一面,直径约十五厘米,都可以印证“世家杨”之说无误。
南迁后,四阿爹广置田产,建造宅院,以耕读传家。之所以选址在梧桐乡居住,因“凤栖梧桐、鸣于其里”,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杨家便选择在四、五“爪”之间、那块近乎封闭的土地上,建造起二层走马楼数十间宅邸。东南架设木桥,西南原为旱地,可与外界相通;西北则是一个大花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被杨氏后人称作“后头园”。
后来,当年所建造的那座宅第,到了老人们口中所说的“太太”手里,因冬天取暖不慎火炉倒翻,从而引发火灾,仅剩下二根粗实的柚松木楼搁楞,推测系毁于清咸丰年间。劫后,子孙们有的在原址建造平屋,有的迁居附近,这才形成了东、西杨家门。至于后花园,随着杨氏家族的衰落,沧海桑田,也只唯“后头园”地名还残存于老人们的记忆之中。
当年四阿爹定居后,在村东建造祠堂,以供奉列祖列宗。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便在祠堂祭祖,气氛庄严肃穆。祠堂东为一大片旱地,南有池塘,前面是水田,为杨家种粮的圩头,俗称“弯田里”。到了明代,据说有杨姓官员赴任,沿京杭大运河路过时,得知族亲居住地后,便在双桥上岸,向着东南方向遥拜祖宗。
南宋时代,江南经济繁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荒芜萧条,以致民不聊生时而有之。杨家门村落由盛到衰的演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直到新中国的诞生,农村才有了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桐乡撤县建市,城区拓展,杨家门的变迁势所必然。1981年,南日建筑公司率先征用杨家门生产队土地,用于建造办公楼、仓库等。接着,桐乡计经委、西山煤矿中转站、市广播电视台、调速电机厂等30个单位,先后征用土地。1991年,又有桐乡汽车站、农贸市场、工商局市场管委会等征地;到了1995年,所有剩余的土地一次性征用完毕。至此,村民都转为非农户口,并分别得到安置。
由是,杨家门村民组建制撤销,成立了居委会。2001年,杨家门居委会、站前居委会、迎凤居委会合并为杨家门社区居委会。梧桐街道以一个自然村的村名来命名社区居委会的,可谓独一无二。盖由杨家门历史久远,人文底蕴深厚,是地名文化传承的范例。
如今,杨家门社区居委会的区域面积已扩大到2.2平方千米,有2740户,在籍7550人。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先后获得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浙江省和谐社区、省“敬老文明号”、桐乡市先进党组织以及全国社区侨联先进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家门未来社区效果图)
杨家门从一个农家村落蝶变为城市社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杨家门的前世今生,也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其变迁的必然性。
--END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igd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8557298@qq.com